山海关长城博物馆
  首页 > 文博探索 > 文章阅读  
 
 
 
  探索杂文
 
山海关长城博物馆收藏的明代石炮
 
作者:赵宏利  来源:山海关长城博物馆
 

摘要:山海关长城博物馆收藏的明代石炮,是研究明代火器、火炮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本文试对馆藏明代石炮做以介绍和分析研究。

关键词河北;山海关长城博物馆明代;石炮

 

山海关长城博物馆坐落于举世闻名“天下第一关”脚下,建于1991年,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亲题馆名。经过2004年和2007年的两次大规模改陈扩建之后,山海关长城博物馆成为国内以展示长城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为传承长城文化,弘扬长城精神发挥着重要作用。

山海关长城博物馆的文物品类丰富、形式多样,涵盖长城建筑、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其中长城建筑类及军事类文物较多,如明代的“筑城纪事石碑”、“长城字模印文砖”等,记载着鲜为人知的长城历史和文化。军事类的“明崇祯十六年神威大将军铁炮”,“明天启癸亥年铜安边神炮”、“长城信炮”、“号炮”等,记录了中国火炮发展的一段辉煌历史。其中令人称奇的莫过于馆内收藏的各种“石炮”,其大型石炮仅见于明代蓟镇长城东部地区现在的秦皇岛市境内,是一种“边塞独用”的火器,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一、馆藏石炮类别

石炮,在现今秦皇岛市境内的山海关、抚宁、卢龙、青龙等地长城周边有大量出土,它是明代蓟镇一带长城防御的常备火器。山海关长城博物馆收藏的石炮,按其形制和重量大致可分为大型与小型两种:

1、大型石炮,现亦被称为“长城石炮”,馆内共收藏7门,重量为83600千克,长度为6698厘米,直径3050厘米,炮口内径1013厘米。炮膛深度约为炮体的一半,为2352厘米,膛内的直径略大于口径。石炮由石英砂岩或辉长岩雕凿而成,呈不规则圆柱体,炮体上方后部凿有长方形凹槽,分前后两部,引线孔位于前部凹槽前端的下部,直径1厘米,通向炮膛之内。炮尾上端还凿有一孔。(见图一)


2、小型石炮,现亦称为“石雷”,馆内收藏有100余个,最小者重3.36千克,直径15厘米。最大者重139.08千克,直径38.5厘米。小型石炮均由砂岩或砾岩雕凿而成,形状大多呈不规则圆柱体,也有少数为长方体或不规则球体,其顶部凿一圆孔,深约炮体的一半,孔壁还凿有一道凹槽,应为安装引火线之用。(见图二)


二、石炮相关研究

炮,在中国古代曾是对抛石机和火药类兵器的共同称谓。而火药类兵器中的炮,既包括各种管状射击类火器,也包括各种爆炸类、燃烧纵火类、化学毒物等种类的火器,这些在古代都被称为“炮”或“火炮”。明代《兵录》、《师律》、《军器图说》等诸多军事著作对火器多有记载,明未茅元仪所著的《武备志》则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军事著作,其中收录介绍各类火器达二百余种,所记载火器品种最多也最为详实。通过研读诸书我们可以发现,在明代对”并未进行系统分类,各种不同形制的火器会被为炮,“烧天猛火无拦炮”和“万火飞砂神炮”,前者是用纸卷成筒状,内装毒火、飞火等二三十种不同的火药,点发后飞、走、跳跃,烧伤敌人和焚粮惊马,后者则是在小口大腹的瓷罐内装各种火药,火发罐破,烟飞雾障以袭击敌人兵马。现代学者根据古代各类火器的功能和作用,将其大致区分为火器、燃烧类、爆炸类和火箭类等几种类型。

1、管形火器,明代邱濬在《大学衍义补》中认为:“用铜或铁为具,如筒状,中实以药,而以石子塞其口,旁通一线,用火发之,亦谓之炮,又谓之铳。”这类火器是通过火药爆炸产生的冲击力在管形器具内推动火药前部填装的弹丸来杀伤目标物的一类火器。如山海关长城博物馆收藏的“明崇祯十六年神威大将军铁炮”、“明天启癸亥年铜安边神炮”等各种铁制、铜制的火炮,都属于这种类型的火器。

2、燃烧类火器,就是利用火药的燃烧性能以烧灼敌人或燃烧和延烧敌目标物的一类火器,同时兼有施放毒气、烟雾等以杀伤敌人的作用。[1]如《武备志》所载的“纸糊圆炮”、“神火混元球”、“毒龙喷火筒”等火器,就是利用纸或竹篾制成圆球状内装火药和在竹筒内填装火药,点燃后达到烧灼和施放毒气杀伤敌人的目的。

3、爆炸类火器,就是利用火药在封闭的容器内燃烧产生强大的热量和气体,使容器爆炸而达到杀伤目的的一类火器。[2]如《武备志》所载的“水底龙王炮”、“万弹地雷炮”、“石炸炮”等,分别用铁壳、瓷坛和岩石做为容器填充火药,通过爆炸的弹片来杀伤敌人的一类火器。

山海关长城博物馆所收藏的这些石炮,其小型石炮特征较为明显,应属于爆炸类火器,是在炮体所凿圆孔内填装火药,点燃爆炸后用石质炮体碎块来达到杀伤敌人的目的。但大型石炮已具备管形火器的一些基本特征,它主要是通过火药爆炸产生的冲击力推动弹丸来杀伤敌人,是一种可以重复使用的石质火炮。

三、石炮使用方法

关于石炮的使用和制造方法,在明代戚继光所撰写的《练兵杂纪·卷五·石炮解》中绘有插图并做较为详细说明:“此炮乃是前巡抚今戎政刘始。石有大小不等,粗可径尺,细可径六七寸,凿以孔,内入以炸药,筑之以土,预安缠线、苇筒,置于边墙垛口。遇贼至墙下,则燃线入筒,以手推下。贼人所见不过一石,以为我抛击不中,不再提防。药燃石碎,有相近而不伤者,有数十丈而被击者,敌人莫测所向,故人人自危。此为第一利器,且不费官帑,一时数万可备,节财威敌,诚为妙策。仍有大至千斤者,又有走兔引线之法,地雷丛发之制,固为千变万化而不穷,然皆有滞,未可期必,不若墙上推下为之妙也。夫贼至墙下,势不可阻,如出头视贼,而外方丛矢如蝟,即抛一石不过击一人,况仰视石下,每可回避,十未得中其一。此炮一落,即有百人,莫知中谁,莫不畏惧,人人奔遁,此所以为利也。”[3]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了解,这种石炮是明代隆庆四年(1570年)由顺天巡抚升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的刘应节所创制的,石炮可就地取材,节省经费,是守城卫边的利器,其功用类似于现在的手雷和手榴弹。它是将岩石凿孔,将插入引火线的苇筒置于石孔内,然后将炸药装入石孔,用土封口筑实备用,当敌人至城墙之下时,点燃引火线,通过苇筒入岩石孔内由底部引发炸药,石炮爆裂击伤来犯之敌。山海关长城博物馆收藏的小型石炮应为《练兵杂纪》中所载的这种“石炮”,其孔壁所雕凿的凹槽,应为安放和固定苇筒和引火线之用。文中还提到“仍有大至千斤者”的石炮并未加以详细说明,其引爆方法是用“走兔引线之法,地雷丛发之制”来引发,与小型石炮有所不同,推断大型石炮应是设于城下或交通要路当作地雷来使用的,也有可能就是指馆内收藏的重达600千克的大型石炮。

在茅元仪所著的《武备志·卷一百二十二·军资乘·火器图说》中附插图记载一种石炮称“威远石炮”:“今沿边台堡,每见敌至,措无御守之物,总有用之而不为敌畏者,在器利与不利耳,为今之急,莫若用威远石炮之省,上不费公帑,下不劳兵力,在在顽石可造,处处边台可设,然年远不坏其药而可用者,以其火门有沥青黄蜡贯蔽雨水之恃也,当置紧冲台下、沿边墩堡、敌人出没要路,延袤星设。瞭敌将至数里之外,当预安走线,一发一炮,炸打横亘数里,且其山崩地裂,若雷霆之轰击,人马尽成齑粉矣,更有何物敢樱其锋哉,每炮装药二斤,小石弹一百个,大石弹一个外填塞其口。”[4]详细介绍石炮的制造和使用方法。

按此描述和插图可知,山海关长城博物馆所收藏的这类大型石炮就是书中所载的这种“威远石炮”。与文中所述相吻合,这些石炮都是在现今秦皇岛市境内的抚宁、卢龙县明长城脚下发现的,应是安放在城墙之下守御重要关隘或置于交通要道伏击来犯之敌所使用的,并不是放置于城墙、关堡之上当作守城火器使用的。石炮装填方法应为:先将引火线通过前部石槽的引火孔插入炮膛内,然后填装火药二斤,杵实后填装小石弹一百个,再用合口的大石弹填塞炮口,最后在石槽之上加盖木板,再用沥青和黄蜡灌注木板将石槽封严,引火线和炮内火药经年都不会损坏。瞭望敌人至数里之外时安装走线,引发石炮时山崩地裂声若雷霆,炮内大小石弹喷射而出,可大面积杀伤敌人兵马。

四、石炮引发方式探究

通过对上述书籍所载“燃线入筒”、“走兔引线之法”、“地雷丛发之制”、“预安走线”等描述和其他文献相关记载可知,石炮的引发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第一,是通过火种直接点燃引火线来引发。第二,是通过触动某种机关间接点燃引火线来引发,可由己方拉发或敌方触发。

明代范景文所著《师律》一书曾对明代火器发火装置进行总结称:“有用千日火者,有用钢轮者,或待敌人自发,则用走线横拦敌人来路,敌人冲断其线,则火机自落,火发线走,诸炮齐发。”这充分表明在明代除用火种直接点燃引火线引发之外,还有通过触发、绊发钢轮发火装置和预埋的“千日火”火种等点火装置来点燃引火线的多种引发方式。

明代戚国祚著的《戚少保年谱》中记载,戚继光在明万历八年(1580年)发明“自犯钢轮火”地雷,即用钢轮发火装置点燃引火线引发地雷。此装置在《武备志》等书中做了详细介绍,总结起来是将各类火器的引火线汇总于一木匣内,匣内装铁轴一根,上卷长绳,绳下系坠石,铁轴两侧置钢轮,钢轮旁置火石,用一铁针限制钢轮转动,铁针针鼻穿游线,将线交错拉远横钉于道路地面,当敌军人马触碰游线时,铁针脱出,坠石下落,带动钢轮迅速转动摩擦火石点燃引火线,从而引发各种预埋火器。《武备志》中记载有“钢轮伏火柜式”、“装石锤上钢轮闸板式”、“钢轮木闸石板木架式”等三种钢轮发火装置,其原理大致相同。书中收录的自犯炮、地雷炸营、地煞铳等多种火器,都是通过这类钢轮发火装置来引发的。

相关典籍还介绍了多种触发、绊发预置火种引发的各类火器。《武备志》中“地伏冲天雷”较为典型,其方法是:“地挖三尺深,将神火火炮埋伏,火种用乌盆盛放于炮上,药线总盘于上,相近火种。其乌盆连于枪、刀杆上,仍以土覆平,不露其迹。枪柄直竖插地上,贼至见其械,必来摇拔,提机关,火种倒在药线上,众火齐发,声若雳雷,不及掩耳。”[5]清代姚之骃著《元明事类钞》有载:“曾铣置地雷,穴地丈许,柜药于中,以石满覆,更覆以沙、伏火于下,可以经月。系其发机于地面,过者蹴机,则火坠药发,石飞坠杀人。”[6]这些都是通过触动机关使预置容器内的火种倾覆而点燃引火线来引发火器的实例。总之,石炮可用多种方法引发。馆藏威远石炮后部凹槽空间也足可用于预置火种,通过预安走线的方法令敌人兵马触发走线倾覆火种引发或由己方远距离拉动走线引发石炮。当然也可根据战场实际情况,通过钢轮发火装置或直接点燃引火线来引发。

五、结语

山海关长城博物馆收藏的各类石炮,其制造和使用充分体现了明代守边卫国官兵的聪明和智慧,在中国火器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为研究中国古代火器的制造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作者单位:秦皇岛市山海关长城博物馆)

 

[1][2] 刘旭.中国古代火器火药史[M].37、40页.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4年1月.

[3] 清.钦定四库全书[M].子部.练兵杂纪.卷五.3637页.

[4] 明.茅元仪.武备志[M].122.军资乘.火器图说.50295631页

[5] 明.茅元仪.武备志[M].134.军资乘.火器图说.54625463页.

[6] 明.姚之骃.元明事类钞[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884页.


2022/10/6 10:52:38
被访问829次
 

版权所有:山海关长城博物馆 策划&设计:秦皇岛天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0335-5051313  冀ICP备130105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