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长城博物馆
  首页 > 文博探索 > 文章阅读  
 
 
 
  探索杂文
 
论山海关解放和保卫战役与先机挺进东北的意义
 
作者:赵宏利  来源:发表于《神州》杂志2021年4月中旬刊
 

   [摘  要] 发生在1945年8月30日的山海关解放战役与1945年10月25日至11月16日打响的山海关保卫战役和中共冀热辽军区曾克林部先机挺进东北,为中国共产党率军进入东北的重大战略行动争取了宝贵时间,打破了国民党蒋介石先行占领东北的图谋,迟滞了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的进程,为中国共产党进军东北、解放东北拉开序幕。
   [关键词] 河北山海关;解放和保卫战役;先机挺进东北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中国共产党由诞生到不断发展壮大,带领人民和军队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个又一个胜利,建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发生在76年前抗日战争胜利之际的解放和保卫山海关战役,就是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人民军队先机挺进东北的历史节点上打响的,为进军东北、解放东北拉开序幕。
   一、山海关解放和保卫战役与先机挺进东北情况概述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150万红军进入中国东北横扫日本关东军,迅速控制东北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线。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历时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宣告结束。面对抗战胜利的局面,中共中央迅速做出反应,于1945年8月10日至8月11日以朱德总司令名义连续发出七道命令,要求所辖各部队立即展开全面反击,迫使中国境内的日本军队无条件投降。其第二道命令指示:为配合苏联红军进入中国境内作战,并准备接受日满敌伪军投降,原东北军吕正操部由山西绥远现地,向察哈尔、热河进发;原东北军张学思部由河北、察哈尔现地,向热河、辽宁进发;原东北军万毅部由山东、河北现地向辽宁进发;现驻河北、热河、辽宁边境之李运昌部即日向辽宁、吉林进发。 [1]
   根据中共中央和延安总部朱德总司令第二号命令,冀热辽军区李运昌部队分东、西、中三路首先进入东北。东路军由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率领约4000人,在扫清山海关外围敌军之后,沿偏僻山路由九门口长城出关进入东北,于前所与进入东北地区的苏军汇合,在苏联红军协助下回师进攻山海关,于8月30日解放日寇侵占12年之久的山海关。9月4日,曾克林部从山海关乘火车先机挺进东北,沿途接管绥中、兴城、锦州等城市后,于9月6日到达沈阳。经与苏军多次交涉,苏军终于同意中共军队以东北人民自治军的名义进驻沈阳和东北地区,使中共军队在东北大地上站住了脚跟。
   此后,美国军舰先后在天津塘沽和秦皇岛登陆,用飞机和军舰帮助国民党政府从南方调动兵力。10月中旬,国民党军杜聿明部集中第十三、第五十二军和第九十四军约7万余人,在美军掩护下从秦皇岛登陆,于1945年10月25日起向山海关发起进攻。中共冀热辽军区19旅张鹤鸣部和后续赶来的山东第7师杨国夫部总计1万余人,打响了山海关保卫战,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坚守至11月16日,以1万余人阻击7万余人具有空军优势和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达22天之久,迟滞了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的进程。
   二、山海关解放和保卫战役与先机挺进东北的意义
   山海关解放和保卫战役与中共冀热辽部队先机挺进东北,为中国共产党率军进入东北的重大战略行动争取了宝贵时间,打破了国民党蒋介石先行占领东北的图谋,迟滞了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的进程,总结起来具有以下主要意义:
   1、为挺进东北打开重要枢纽通道
   山海关位于华北与东北交界处的辽西走廊最西端,为控遏东北与华北之咽喉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山海关形势险要,南面是滔滔渤海,自古为海防要塞,北侧有群山绵延,向北直达内蒙,山海之间距离仅8公里为平原地带,明代大将军徐达所修明长城从滨海老龙头一路向北,过平原攀群山纵贯南北,素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
   山海关东侧自北向南有丘陵欢喜岭为天然屏障,西侧由山至海有石河做天然壕堑,东距沈阳400公里,西距北京350公里,古时为陆路、海路要冲,近现代更有铁路和空运便利,为华北通往东北的重要枢纽。控制山海关就可利用此地之便利交通迅速进入东北,失去山海关,陆路只能向北穿越群山从长城各关口出关,延崎岖山路缓慢进入东北地区。所以,攻下了山海关,比打下一个县城、占领一个省城都重要,因为它是打开了通向东北的大门,使华北解放区和东北联成了一片。 [2]冀热辽军区曾克林部解放山海关,为中共后续部队迅速进入东北,打开了重要枢纽通道。
   2、为挺进东北争取宝贵时间
   东北地区,是指山海关以外中国东北方国土的统称,包括现在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土地总面积130万平方公里,人口3800余万。这里幅员辽阔,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工业发达,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上,东北部紧靠苏联,东南与朝鲜相邻,西南与当时的中共冀热辽解放区接连,隔海与山东解放区相望。中国共产党如能控制东北,将会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并更便于与苏联往来。而一但东北落入国民党手中,不仅丰富的资源将拱手相让,更严重的后果是,南北两片国民党军队将对地处中原的共产党解放区形成夹击之势,战略上极为不利。
   中共中央当时就进军东北问题曾指出:进军东北是目前关系全国大局的战略行动,对我党及中国人民今后的斗争,有决定的作用,目前是时间决定一切,不允许片刻迟缓,否则将逃不了历史的惩罚。 [3] 
   中共冀热辽军区就是在这个精神指导下,指挥部队解放山海关并迅速进入沈阳的,为中共部队挺进东北争得了先机。
   山海关到沈阳距离为400公里,如步行进发,沿途再分兵接收绥中、兴城、锦州等城市,到沈阳大概要1个多月时间。当时东北问题已成美、英和国民政府关注焦点,局势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几千人徒步行军一个月左右,部队将疲惫不堪,途中很可能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根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规定,苏军应将东北交予国民党政府,故很可能拒绝中共部队进入锦州、沈阳等城市。
    但由于解放了山海关,控制了公路、铁路交通线,中共冀热辽军区曾克林部充分利用山海关铁路交通优势,乘火车迅速挺进东北,沿途只短暂停留派出部分部队接管主要城市,大部队以很短时间到达沈阳,苏军虽然进行了阻拦,但已形成中共军队实际进入的既定事实。通过反复沟通交涉,苏军最终同意中共部队入驻沈阳及东北地区,从而为挺进东北争取了宝贵时间。
   3、获得苏军协助支持
   解放山海关战役,是经冀热辽军区曾克林部积极与苏军接触、沟通后,在苏军协助下完成的,“它是全国抗日大反攻,执行延安统帅部二号命令,配合盟军苏军消灭最后一个法西斯军队,反攻东北,收复失地的作战。特别是配合苏联红军发动远东战役,与苏军并肩和侵占我东北国土日军最后一支陆军部队关东军的战役作战”。 [4]取得胜利后,曾克林部队又快速进入东北,通过与驻守沈阳的苏军沟通交涉,促使苏军对中共部队态度由对立转为支持。
   根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规定,苏军必须将东三省交给国民党政府和军队。据此,1945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曾发出电报,要求晋察冀解放区、山东解放区进军东北的部队和干部应迅速出发,但要用东北地方军及义勇军的名义,非正式进入东北,不要声张,不要在报上发表消息。进入东北后,开始不要坐火车进入大城市,可走小路,控制广大乡村和苏联红军未能驻扎的中小城市。同时还要求我军:“不要勉强与红军作正式接洽与联络,亦不请红军给我们以帮助。如果红军所坚决反对之事,我们必须照顾,不要使红军在外交法律上为难”。 [5]
   历史的偶然中也蕴含着历史的必然。由于电台功率小等原因,中共冀热辽军区曾克林部未能收到中共中央的指示,仍根据中央二号命令的精神,解放山海关后乘火车迅速到达沈阳,并根据实际情况积极与苏军进行沟通交涉,最终使苏军的态度发生重要转变,允许共产党八路军部队以东北人民自治军的名义进入东北各个地区,并将日军遗留的部分军火仓库移交中共部队管理。这样就使进入东北的中共军队站稳了脚跟,部队人员和装备得到迅速扩充,接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4、为中央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毛泽东在1945年4月召开的中共七大会议上,就提出了争取东北的战略任务,指出:“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但由于苏联与国民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要把东北主权移交给国民政府,使争取东北的斗争变得十分复杂和困难。当时东北的实际情况、我军进军东北苏军会采取什么态度尚不明朗。
   冀热辽军区曾克林部在苏军配合下解放山海关后先机挺进东北,于1945年9月6日进入沈阳,由于通讯技术落后,部队无法及时向中央报告挺进东北的情况。为与中央尽早取得联系,曾克林请求苏军给予帮助。9月14日,曾克林和苏军代表贝鲁罗索夫中校乘坐苏军驻长春最高司令马林诺夫斯基元帅派出的专机,于15日飞抵延安。曾克林的到来,中央非常重视,刘少奇在杨家岭迅速主持政治局会议,曾克林将东北情况和苏军态度等信息向中共中央做了详细汇报。
   当晚政治局即将情况报告给正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周恩来。 中共中央根据了解到的东北最新情况,及时改变战略方向,9月19日,党中央正式向全党发出《关于目前任务和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和部署的指示》电,明确指出:“全国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只要我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能保证中国人民的胜利”。
   根据此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将原来计划从延安等地派到中南、华东的部队和干部一律改派东北,并准备从各解放区抽调十万主力部队和二万干部到东北,成立以彭真为书记的东北局。中共中央还电令在途中的林彪不再去山东,转赴东北,统一领导军事工作。八路军、新四军十万大军同时海陆兼程,抢在了国民党军队前面,提前进入东北,完成与国民党争夺东北战略要地的关键性一步。自 1945 年 9 月至 11 月,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和部署,大批部队和党政军干部陆续进入东北。
   5、为后续部队进入东北争取时间
   从1945年8月30日解放山海关,到11月16日山海关保卫战结束,我中共军队控制山海关达2个多月。在此期间中共中央调来的大批负责人、干部和部队,源源不断通过交通枢纽山海关进入东北。其中东北局主要负责同志彭真、陈云、伍修权等人就是乘飞机到到山海关后,换乘火车抵达沈阳的。军事指挥员林彪也是从山海关乘火车进入东北地区的。由于控制了山海关,充分利用其枢纽通道和军事要塞的关键作用,在2个多月的时间里,保障和侧应了八路军、新四军十万部队二万干部,从山海关和其他海路、陆路挺进东北。
   此外,“山海关的解放和保卫战役,对我党我军积极配合苏军解放满洲,收复失地,抢时间争夺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斗争,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6]掩护了东线最先进入东北腹地的中共部队发展壮大和控制东北城市乡村,为新发展起来的部队与我山东渡海部队合编整训争取了时间,同时掩护了我军在东北几个匪情严重地区进行大规模剿匪、建立人民政权的工作。
   三、结语
   山海关解放和保卫战役与先机挺进东北,为中国共产党进入东北的重大战略行动争取了宝贵时间,促进了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决策的确定,为中共十万大军二万干部顺利进入东北提供重要保障,打破了国民党蒋介石先行占领东北的图谋,迟滞了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的进程,为中国共产党进军东北、解放东北拉开序幕。

参考文献:
[1]郭  辉《四野战事珍闻全记录》[M].17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
[2]杜士林《先机挺进东北-山海关两战史稿》[M].31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3][5][6]袁  伟《山海关之战》[M].10.12.104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
[4]沈树武《秦皇岛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M].23页.秦皇岛:秦皇岛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3.

2021/4/28 15:25:23
被访问1541次
 

版权所有:山海关长城博物馆 策划&设计:秦皇岛天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0335-5051313  冀ICP备13010551号